在家上网课,有的学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些“学习状态不在线”的困扰:
1、早上起不来,网课打卡总是迟到。
2、眼睛虽然盯着屏幕,但思维却并未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。
3、网课间隙,总想看看手机、翻翻视频,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。
4、效率超低,很难坐住。在学校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事,在家可能一天都做不完。
5、每天列计划,可计划成了摆设,几乎就没有完成过。
6、一天结束,内心空虚、懊悔,下定决心明天一定改过,可第二天“离线状态”再次重演。
如何提高网课学习效率,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。通过这份“网课宝典”,家长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,帮助孩子提高网课学习效率。
一、“破窗”效应——环境塑造人
有两张书桌,一张凌乱不堪,一张干净整洁,请猜测一下,同一个学生在哪张书桌前更容易走神?
答案显而易见,凌乱的书桌更容易让人分心。同样的一个人,仅仅是环境不同,他的行为就会发生很大变化,可见,环境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。这就是心理学上“破窗”效应揭示的道理。
要想让孩子在网课学习中的状态随时“在线”,可以从“破窗”效应出发,尽最大可能发挥出环境对行为的积极影响力,打造一个适合学习、属于学习的小空间,让环境为学习助力。
这样一些小技巧可供参考:
1、书房干净整洁,书桌上只摆放和当前学习有关的物品。
2、书桌前可贴上课表、计划表或自我激励的话语,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。
3、将孩子和手机隔离,别让手机成为一扇“破窗”,破坏了学习的氛围和节奏。
二、“启动”效应——预习出奇效
孩子上课时是否容易走神?是否经常漏听老师讲的重点、难点?如果平时在学校上课就有这种情况,那网课期间更是如此。一节课下来,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。
其实,很多时候,孩子缺的不是注意力,而是缺乏上课前的有效“启动”。
所谓“启动”效应,是指由于之前接收过某一信息,而使得之后对同类信息的理解、记忆效果更好。“启动”就是打开了大脑对这一信息的加工通道。
在学习中,最有效的启动就是课前预习。每天对每个科目稍花时间进行预习,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。
来看看怎样预习能更好地发挥“启动”效果:
1、全面通读,建立整体印象,激活相关学习模块。
2、勾画要点,标注重点、难点,注明疑点,为课堂上的注意力指明方向。
3、用好思维导图,建立知识结构,启动新旧知识间的联结。
三、创造“心流”——专注促动力
如果孩子对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,缺少动力,或许,“心流”可以助力,帮助孩子重回学习正轨。
“心流”是一种能让我们感觉到愉悦、满足、充实的高峰体验,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时就会出现。“心流”的体验感越好,我们对自我的满意度、力量感和对这件事的兴趣和动力都会越来越强。
有这样一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在网课学习时创造“心流”体验:
1、结合老师的要求,列出每天的待做事宜清单,每完成一项任务便在旁边打勾。清单能促使孩子更主动地投入到任务的完成中,行动力也会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越来越强。
2、运用“番茄工作法”,让自主时间更高效。
三、知识延伸——什么是“番茄工作法”
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,设定一个“番茄时间”,在“番茄时间”内专注工作或者学习,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,直到闹钟响起,然后在纸上画一个记号,记录下来;然后设定一个“番茄休息时间”,短暂休息一下。一天结束,根据记录对当日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复盘,同时可以对第二天的时间进行规划。
“番茄工作法”原则:
1、一个“番茄时间”(一般为25分钟)不可分割,不存在半个或一个半“番茄时间”。
2、一个“番茄时间”内如果做与任务无关的事情,则该“番茄时间”作废。
3、永远不要在非工作、学习时间内使用“番茄工作法”。
4、不要拿自己的“番茄数据”与他人的数据比较。
5、必须有一份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。
四、“费曼”学习——输出更牢固
有的时候,知识点明明已经学会,可是到用的时候就怎么也想不起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实,这与学习方式有关。学习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,有研究表明,被动学习的知识留存率远远低于主动学习。因此要学会“以教促学”,尝试将自己学的知识用直白浅显的语言教给他人,这样可以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,这就是“费曼学习法”。网课期间,灵活运用这种办法,也可以大大提高网课学习的效率。
费曼学习法可简单分为四步:
1、制定目标——知道自己要学什么。学习目标可以是一个新的知识点、概念或习题。
2、尝试输出——像老师一样把这个知识教授给他人。这个过程表面上是知识的输出,实际上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让知识结构化的过程。
3、发现问题——教授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查漏补缺。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,觉得自己也不太明白时,及时回顾知识点,重新学习。
4、真正掌握——知识完全吸收后,用自己的语言再次讲解知识。当你重新开始“给别人讲课”时,争取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,最好能用上生活里的例子,让“听众”完全明白。
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运用“费曼学习法”,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,或者就是镜中的自己听,让知识更牢固地留存在大脑中。
特别声明:
1.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,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。
2. 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